江風習習,濤聲盈耳。揚中二橋東側,江蘇大津重工有限公司廠區,從3萬噸級半塢式船臺到1.5萬噸級室內船臺,上千名工人緊張忙碌。企業今年計劃交付新船15艘,預計全年營收22億元,如此訂單充足、業績向好,緣于其緊盯市場、攀高向新的果決。
近年隨著北極航道的開通,我國至歐洲西北部地區的海上運輸距離大幅縮短。敏銳捕捉到商機的大津重工加快推進技術變革,奮力向高端船型賽道躍升。公司副總經理朱彬介紹,搶抓北極航線開辟后的產業新機遇,大津重工全力研制冰級多用途船,突破高冰級江海直達船型優化、防凍除冰等關鍵技術,目前已進入產業化推廣階段。
大津重工這樣搶抓競爭機遇、贏得發展主動,是鎮江船舶海工企業勵志奮進的代表之一。上半年,全市船舶海工產業銷售、利稅分別增長38.8%、144.8%,發展勢頭強勁,盈利水平顯著提升,船舶海工“鎮江板塊”加速破浪前行。
大津重工廠區
江蘇省船舶與海工產業鏈首席專家、江蘇省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蔣志勇評價,鎮江船舶海工產業歷史悠久、體系完整、特色鮮明、優勢突出,一路走來有其獨到之處和借鑒意義。
眾所周知,船海行業周期性特征明顯,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,多年來浪奔浪流、潮起潮落。伴隨技術革新和產品迭代,整個行業長期處在不斷洗牌中。鎮江的船舶海工產業多年來能始終挺立潮頭,并逐漸形成自身特色優勢,的確值得關注。
“新一輪船舶海工行業的競爭格局變動大、變化快??v觀鎮江船舶海工產業的發展歷程,既有‘變與不變’的定力動力,也有持續轉型升級的理念思路。”市工信局局長李莉珺認為,特色化、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,是鎮江船舶海工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和現實選擇。
深耕細分市場,力求做到行業極致,力爭形成特色優勢,這是鎮江很多船舶海工企業的成功實踐。江蘇省鎮江船廠(集團)有限公司已有72年建廠史,多年來一直堅持“特色經營、差異競爭、錯位發展”,在特種工程船舶領域每每創造歷史,生產的多功能全回轉工程船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70%,建造總量“中國第一”。
由于訂單常常排得很長,這兩年鎮江船廠摒棄傳統的整體組裝建造模式,創新采用單元模塊分段建造的殼舾涂一體化造船模式。“這種基于智能化的總裝造船模式,不僅可以加快造船速度,縮短交船工期,還可以控制成本,質量和安全也能得到保證。”公司副總經理徐桂忠表示,以智能化加持特色化,企業優勢可以進一步放大。
在綠色工廠中船動力鎮江公司的車銑復合加工中心,整個鉆床、車床、銑床等機械操作一次性裝夾、一次性成形,全部操作程序在密封門內完成,兼具安全、智能、綠色的操作流程,幾乎聽不到任何噪音。而在這里下線的“動力心臟”,憑借綠色低碳優勢,市場競爭力更強。
鎮江船廠造船現場
科學研判到低碳燃料新動力的廣闊前景后,中船動力落實“雙碳”戰略,緊盯甲醇主動出擊,全力推進大缸徑中速甲醇發動機項目研發,計劃今年年底樣機下線,明年實現產業化,投放市場后將形成企業新的產品核心競爭力和業務發展增長點。“目前我們正全力開發甲醇發動機、LNG雙燃料機、M450中速機等低碳燃料高新技術產品,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。”公司副總經理沈建華坦言,生產工藝和核心產品的雙重綠色化,將為企業贏得更加美好的未來。
李莉珺介紹,立足長期以來的“鎮江實踐”,這幾年鎮江以“數實融合”為引領,大力推動船舶海工企業打造綠色工廠、智能車間、互聯網標桿,不斷提升生產過程精益清潔、資源利用節約高效、產品性能智能低碳的水平,船舶海工產業特色化、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之路越走越寬。
中船動力設備調試
“鎮江船舶海工產業轉型升級的成功實踐,起點和終點都在創新。”在江蘇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俞孟蕻看來,這種基于創新的“鎮江實踐”之所以成功,和鎮江船舶海工科教資源豐富、產學研合作緊密、創新載體較多等有關。
去年6月,在省政府的支持下,依托江蘇科技大學科教資源,江蘇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在鎮江成立。“目前,研究院正圍繞高技術船舶、海洋工程裝備、綠色智能新能源三大領域加強研發設計,加快創新升級。”俞孟蕻認為,日益豐厚的創新資源和越發強勁的創新動力,將引領鎮江船舶海工產業奔赴深海遠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