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江蘇的老牌制造業強市,近年來,常州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,通過產業鏈的創新、升級、重構,在新能源產業新賽道上闖出了一條新路?!陡哔|量發展調研行》,一起解碼常州的高質量發展思路。
走進中創新航科技公司,記者立即被眼前的智能化生產線所吸引。中控大屏實時發布著數據指令,傳動帶、機械臂等相互配合,一片薄如蟬翼的電芯,很快就變成了業界“頂流”電池組。
中創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牌負責人張琪告訴記者,公司建設有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等科研平臺,每年都會推出全球獨創、全球首創的技術和產品。比如OS產品,能量密度達到了業內最高水平,10—20分鐘內即可為一輛車充滿電,支持1000公里的續航。
不止中創新航,寧德時代、蜂巢能源等全球前十的動力電池企業,均在常州有布局,帶動“鏈”上集聚起120多家配套企業,產業鏈完整度達97%,居全國第一。從上游的動力電池,到中游的整車,再到下游的充電服務等,無論單獨拎出來哪一個,常州都是響當當的角色。短短十年間,這個傳統工業城市何以蝶變“新能源之都”?記者通過調研發現,關鍵在于發展思路的轉變。
常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綜合處處長周憶崢介紹,常州制造業門類全、底蘊深,但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,也始終在尋求戰略性、引領性、支柱性產業的突破,帶動提升城市發展能級。從2013年起常州實施“工業經濟三位一體轉型戰略”,著力壯大十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和八大高成長性產業鏈,縱深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。
以新能源產業為引領,推動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,常州的高質量發展思路清晰而堅定?;赝D型之路,記者發現,即便在最艱難的起步階段,常州都沒有盲目招引大項目,而是依托各版塊現有的制造優勢,強化產業科學分布。比如,溧陽、金壇等地立足土地優勢,著力發展動力電池及儲能產業;武進區、新北區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;而鐘樓區、經開區則依托已有的變壓器制造基礎,高標準打造新型電力裝備集聚區……通過一產帶一鏈、一鏈興一群的方式,推動產業協同發展、聚集壯大。
常州市商務局黨總書記、局長韓雪琴說,常州還圍繞強鏈、補鏈、延鏈等環節,開展產業鏈精準招商,招引一批領軍型、總部型、科技型項目。
在調研中,記者還深切感受到,良好的創新生態也是常州破圈突圍的又一法寶。面對科教和人才資源稀缺的“短板”,這些年來,常州發起了“科技長征”,走遍全國高校,廣撒“英雄帖”,相繼招來中科院、哈工大、西安交大等十多所國內名校,在常州設立47家公共研發機構;同時,大力實施“532”發展戰略,成立新能源汽車研究院、常州科教城、中以常州創新園、“兩湖”創新區等,集聚全球創新資源,為產業不斷注入“活力因子”。
重慶大學溧陽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長翟俊告訴記者,已經有22位博士在研究院落地,面向國家和地方的重大需求,正在做基礎性研究,通過科研和產業的融合培養人才。
以色列企業家依蘭·邁蒙說,經過這些年,常州已經成為中國非常優秀的創新城市,從整個中國乃至亞太地區來看,江蘇常州都是以色列最有價值的貿易伙伴。
企業的“創新自驅”,政府配套的“溫室孵化”,還有整個城市建立的新能源“生態圈”,為常州新能源產業厚植了蓬勃生長的沃土。如今,常州新能源產業鏈集聚了3400多家企業,整車、動力電池產銷量均占全省一半,“發、儲、送、用”全產業鏈生態閉環已經形成。行走在常州街頭,隨處可見的新能源元素,讓記者感受到常州干勁十足的競爭狀態和趕超勁頭。今年,常州又給自己立下了一個新目標,到2025年新能源產業規模、資本市場市值實現“兩個超萬億”,加快建成引領長三角、輻射全國、全球有影響力的“新能源之都”。
?。ńK廣電總臺·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/劉霞 周楊楊 徐為民 張文勛 湯錚 謝博涵 常州臺 編輯/胡超)
?。ū緱l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,轉載請注明出處)